跳至內容

嬰兒濕疹點算好?註冊中醫師教妳溫和治理良方!

嬰兒濕疹,顧名思義是發生於嬰幼兒的一類濕疹,正規醫學名稱為特應性皮炎(Atopic Dermatitis)。本病常在出生不久就出現皮膚濕疹症狀,若治療不及時常演變成慢性、反復發作而遷延至兒童甚至成人,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。

目錄

嬰兒濕疹,顧名思義是發生於嬰幼兒的一類濕疹,正規醫學名稱為特應性皮炎(Atopic Dermatitis)。本病常在出生不久就出現皮膚濕疹症狀,若治療不及時常演變成慢性、反復發作而遷延至兒童甚至成人,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。

💡
本文由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會長、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所長、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教授撰寫。

近年嬰兒濕疹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,估計約有10%的嬰幼兒童患有此病。為什麼有些嬰兒易患此種皮膚病呢?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母體不戒口味,變生熱毒,經血液或授乳傳於胎兒,或是患兒過食腥發之物,化生濕熱,蘊阻肌膚所致。

嬰兒濕疹的患兒一般都有過敏體質,如容易罹患哮喘、過敏性鼻炎,並對異種蛋白(如海鮮)過敏。另外,季節轉換常可誘發或加重症狀,如每年三四月份天氣轉暖時便是嬰兒濕疹的好發季節。



中醫藥對本病有較好的療效,可根據不同年齡將嬰兒濕疹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診治:

(1). 嬰兒期 (1個月至2周歲);

(2). 兒童期(3至10歲);

(3). 青少年期 (約11至18歲)及成人期(18歲以上)。

治療嬰兒濕疹應以14歲以前為關鍵時機,此年齡之前一般經中西醫治療多能康復,成年患者則不易完全康復而變成頑固性濕疹。

中醫治療嬰兒濕疹是以內治法為主,與西醫著重外用藥如類固醇激素外塗的理念有很大不同,內治法可相應地分三個不同的階段進行:

胎熱證:多見於嬰兒期,皮疹常在兩頰發生紅斑,密集針尖大丘疹、水皰和滲出,滲液乾涸則結黃色痂皮,痂剝又顯露出潮紅的糜爛面,舌質紅苔少,指紋紫色。 治宜清心導赤,護陰止癢,方選四心導赤飲加減(連翹心3g、生地6g、山梔心3g、燈心3g、竹葉3g、蓮子心6g等)。

濕熱證:多見於兒童期,皮疹以針頭大丘疹和水皰為多見,部分融合成片,輕度浸潤,並多集中在肘窩、膕窩等區域,自覺癢重,搔破滲血或滲液,舌質紅,苔薄黃,脈濡數。治宜清熱祛濕,扶正止癢。方選除濕胃苓湯加減。(茯苓皮10g、生苡仁15g、豬苓6g、炒黃柏10g、白鮮皮12g、蟬衣6g等)。

血燥證:多見於成人期,皮疹主要發生在肘、膝、頸等處,肥厚而呈苔蘚樣變,境界不明顯, 搔抓或摩擦刺激後有少量滲出或血痂,乾燥,甚則乾裂不適,舌質淡紅,苔少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除濕,潤燥止癢。方選滋陰除濕湯加減。(生地15g、制首烏10g、當歸6g、炒白芍 10g、茯苓12g、澤瀉10g、地膚子10g等)。

中藥外治法對嬰兒濕疹也有一定療效,根據筆者的經驗,若皮損有糜爛滲液者可用銀花、黃精、苦參、甘草各30克,加清水約1.5升煎半小時,濾渣,待溫外洗濕敷患處。若皮膚沒有糜爛滲液,而表現為皮膚乾燥瘙癢者,可外用市售潤膚膏。

瘙癢是本病最痛苦的自覺症狀,病人大多都外塗類固醇以減輕瘙癢,但長期用類固醇會令皮膚變薄,且對日光尤為敏感,導致激素依賴性皮炎。可教導病人用0.9%生理鹽水,冷藏至0度,用紗布摺疊6至8層,外敷3至5分鐘,一天可進行3至5次,有較好的止癢作用且無毒副反應。

治療特異性皮炎用藥上要注意到嬰幼兒的體質發育不全,切忌選用大苦大寒之品,若能內外兼治,常能更有效地控制病情。

根據筆者的經驗,對於嬰兒濕疹,若能於嬰兒期或兒童期進行中醫藥調治,效果都十分理想,療程一般在數周至數月之間;若遷延失治,皮損發生苔蘚樣變,則治療較為棘手,療程也更長,但如能堅持服藥和合理調攝,仍能取得滿意效果。

曾治一趙姓四歲男孩,自出生便患嬰兒濕疹,皮損表現為顏面、頸項、四肢彎側出現紅斑、丘疹、抓痕和血痂。患兒瘙癢甚,常致夜不能眠,曾較長時間外用類固醇藥膏,惟症狀控制不理想,伴口渴多飲,大便乾硬。診見舌尖紅苔薄。

結合病史和皮損特點,診斷為嬰兒濕疹之胎熱型。治以清心涼血,護陰止癢,方選四心導赤飲加減。經用該方加減治療,一個月後皮損基本平復,此後每遇天熱潮濕皮疹復發,照用上方仍然有效,病情得到很好控制。


專家名言:林志秀教授

林志秀教授是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會長、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所長、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。他本科畢業於廣州中醫學院中醫醫療系,其後負笈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,獲得生藥學系博士學位。

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