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【趣味中藥解碼】蘇東坡是宋代大文豪,寫詩隨興而灑脫,寫中藥的詩更是如此。這不僅因他文學修養高,同時也出於他對中藥的熟知和了解。許多詩今天讀來仍津津有味。
北宋時期民間常食用黃芪粥,蘇東坡就此寫了一首《黃芪》詩。原名:《立春日,病中邀安國,仍請率禹功同來。僕雖不能飲,當請成伯主會,某當杖策倚幾於其間,觀諸公醉笑,以撥滯悶也》
熙寧八年是個閏年,到十二月份,蘇軾調任密州已經一年了。二十三日是立春,不巧蘇軾正在病中,仍然興致盎然地邀請友人和僚屬們參加酒會,委託副手趙成伯替他主會,自己則拄著手杖、倚著几案,看大家飲酒談笑,以此解悶,並作詩二首,以記其事。其中第一首提及了「黃芪粥」:
孤燈照影夜漫漫,拈得花枝不忍看。
白髮攲簪羞彩勝,黃芪煮粥薦春盤。
東方烹狗陽初動,南陌爭牛臥作團。
老子從來興不淺,向隅誰有滿堂歡。
此詩寫病中無聊,熱熱鬧鬧的立春詩會給自己帶來許多歡樂。詩中涉及當時許多立春習俗:
「拈得花枝」和「攲簪羞彩勝」皆指春勝(春幡)習俗,「彩勝」是幡勝,「花枝」指的是花狀的幡勝。唐宋風俗,立春日剪紙、絹綢或金銀箔等,作成人、旗、花、蝶等形狀,掛於花樹或屏風上,也可戴在鬢髮上,名為幡勝,以慶祝春日。
然後說到飲食:黃芪即黃耆,春盤是春餅。蘇軾正在病中,食黃芪粥正好補益身體。古人還有立春日煮狗肉吃的習俗,認為立春陽氣初動,狗屬陽,故而烹狗以應陽氣。最後說的則摶土為春牛以順氣應時的習俗。
蘇軾在最後一句中自稱「老子」,是以太守的身份給朋友、部下吃了一顆定心丸:「我也喜歡玩,諸位別拘束。」
相傳,蘇東坡對吃粥很有興趣也很講究,他有書帖寫食粥:「夜飢甚,吳子野勸食白粥,云能推陳致新,利膈益胃。粥既快美,粥後一覺,妙不可言。」他被乏失意,大病初愈時,常用黃芪粥來補養病後虛弱身體。
詩中所云黃芪古名黃耆,不僅是一味常用的有名中藥,還被廣泛用於食療,是著名的保健滋補佳品。從古至今,黃芪都扮演補正氣、強體魄的重要角色,是人們離不了的藥食兩用材料。
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,入藥歷史悠久,《神農本草經》中列為上品。
在中醫處方中常有黃芪的身影,且多是擔當主藥。黃芪味甘,性微溫,歸肺、脾經,具有健脾補中、補氣升陽、益衛固表、托毒生肌、利水消腫的功效,為中醫補中益氣的要藥。
黃芪對五臟之虛,均有補養作用,如與米穀煮粥食用,更可收到相得益彰之效,若能經常食用,可收強心、護肝、健脾、補肺、益腎等多方面的效果。
現代研究發現,黃芪能促進機體代謝,保肝利尿、抗疲勞、增強和調節機體免 疫功能、調節血糖、增強心肌收縮力而保護心血管作用,還能降血脂、抗衰老、抗缺氧、抗輻射等。有人還發現單味黃芪對過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等有顯著療效。
瀏覽健康嗎其他平台🔎Youtube播放清單及優惠資訊 linkby.tw/healthcode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