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內容

宮廷養生學家李思齊博士:「任督二脈」與養生

筆者自幼對「任督二脈」和經絡之說深感興趣,今期試將對這「二脈」的愚見,向讀者介紹怎最簡單地打通「任督二脈」,以及從頭到腳,其通經活絡之法,希望讀者多注重「經絡養生」,人人健康長壽、減少疾病。

Photo by Jannis Brandt / Unsplash

目錄

10月30日為金庸先生的一周年忌辰。在這位一代大師筆下的武俠世界裏,「任督二脈」既神奇又神秘。而中醫認為,打通「任督二脈」後,則「經脈通,百病除」,本文作者為《國際金庸研究會》的創會會長,又是本港著名的中藥世家,希望藉本文讓讀者明白「經絡養生」之重要,人人經絡暢通,健康地活過100歲。

💡
本文由宮廷養生學家李思齊博士撰寫。

「任督二脈」在武俠小說中,是練成上乘武功的必備。能打通「任督二脈」,則其武功可登峰造極,百病不侵。而在中醫體系裏,「任督二脈」是人體最重要的兩條經脈,如中醫指,「百病源於經絡堵」(見表一);又如《黃帝內經》載:「經脈者,所以決生死、處百病、調虛實、不可不通」。可見經絡對健康之重要。

內經圖,又名「延壽仙圖」,為道家的人體側身剖面圖,形象地表達了人體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。

表一:經絡不通在全身各部的症狀

肺經不通:怕風易汗咽乾咳嗽、過敏性鼻炎、皮膚乾燥、容易過敏、動則氣短胸翳,面色無華。

大腸經不通:牙痛、頭痛、口乾、皮膚過敏、青筋斑點多、腸胃功能減弱、肩周痛、慢性咽喉炎。

胃經不通:喉嚨痛、胃痛、怕熱、消化不良、倦怠、膝關節酸痛、便秘、唇乾舌燥、身體消瘦。

脾經不通:脘腹脹氣、吸收不良、口淡、容易嘔吐作悶、倦怠虛胖,頭脹、頭腦不清、濕重、腳腫、便溏、關節酸脹、糖尿病。

心經不通:心煩、心驚、心悸、心悶、心痛、短氣、上氣有壓力感、憂鬱易怒;口腔潰瘍、口乾口臭。

小腸經不通:小腹繞臍而痛、心翳、悶頭頂痛、容易腹瀉、手腳寒涼、吸收不良、虛肥、肩周炎。

膀胱經不通:惡風怕冷、頸項不舒、腰背肌肉脹痛、腰膝酸軟、靜脈曲張、尿頻尿多、尿黃、前列腺肥大。

腎經不通:手足怕冷、口乾舌燥、腰膝酸痛、咽喉炎、月經不調、性欲減退、前列腺肥大、足跟痛、尿頻尿少尿黃。

心包經不通:失眠多夢、易醒難入睡、心煩健忘、胸翳悶、口乾、神經衰弱。

三焦經不通:偏頭痛、頭暈、耳鳴、上熱下寒、手足怕冷、倦怠易怒、皮膚容易過敏、肌肉關節酸痛、無力、食欲不振。

膽經不通:口乾口苦、偏頭痛、易驚悸、善歎息、便溏便秘、皮膚萎黃、消化不良、關節痛、脂肪瘤、痰濕結節積聚。

肝經不通:口乾口苦、情志抑鬱、胸脅脹痛、眩暈、血壓不穩、易怒衝動、皮膚萎黃、易倦乏力、前列腺肥大、月經不調、乳房疾病、小便黃。

督脈不通:虛寒怕冷、手足不溫、疲勞乏力、頸椎痛、腰椎痛、痔瘡、便秘、陰陽失調。

任脈不通:怕熱汗多、陰陽失調、月經不調、陽痿、性冷淡、消化不良、胸翳氣喘。

筆者自幼對「任督二脈」和經絡之說深感興趣,今期試將對這「二脈」的愚見,向讀者介紹怎最簡單地打通「任督二脈」,以及從頭到腳,其通經活絡之法,希望讀者多注重「經絡養生」,人人健康長壽、減少疾病(見表二)。

表二:筆者「從頭到腳」通經活絡之法

梳頭:頭為「精明之府」,有50多個穴位與全身器官密切相關,每天用木梳或牛角梳,自前至後梳頭200下左右,有助疏通頭部經絡,改善血液循環,使髪不易白、幫助睡眠等。

搓面:人體經脈大多經過面部,用兩手輕輕貼於臉頰,向上、向外按摩,然後手指由內向外輕按眼角魚尾紋處,最後用兩手掌心,自下向上摩擦額頭,至臉部發熱微紅即可。力度勿過大,搓面除通經絡外,還可美容養顏。

揚脖:脖子後頸有督脈、膀胱經等5條經絡,路狹車多,最易使氣血淤滯,尤指久坐不動、常低頭看手機者。宜常做:脖頸揚起、挺胸抬頭、下顎向前探出,然後收回下顎、微微低頭。每次重複此動作8至10次,宜慢不宜快。頸椎病患者慎做。

擴胸:手握啞鈴(或一瓶礦泉水),伸直手臂合於胸前,再向兩側打開,手臂不宜彎曲,每次重複20至30次,可刺激胸部的膻中穴和任脈。

引腰:跪坐在床或軟墊上,上身前俯,手臂盡可能向前伸直,儘量使下顎觸及底面,同時,臂部儘量向後坐,充分拉伸脊柱。動作儘量緩慢,重複8治10次左右。可刺激帶脈,有助緩解腰膝酸痛、調理生殖系統疾病等。

快走:每天快步行走半小時左右,達到微流汗及輕微氣喘即可。腿部健康關係全身血液循環、心腦供血等,快走可刺激腿部腎經、膀胱經等經脈,對相應臟腑,起保健作用。

抬腿:抬頭挺胸坐直,收緊小腹,慢慢抬起一條腿,使之與身體成直角,堅持5至10分鐘,再換另一條腿。每天堅持做一會兒,可緩解久坐所致的肌肉鬆弛、酸軟、促進下肢氣血運行。

踮腳:腳為「第二心臟」。選擇土地、木地板、塑膠等有彈性的地面,全身放鬆,雙腳併攏站立,兩腳跟慢慢向上提起,腳趾抓地,腳跟盡力上抬,頭部自然上頂,肩臂鬆沉,然後輕輕顛動足部,可刺激6條重要臟腑經絡的原穴、和臟腑的反射區。



西方剛發現「經絡」?

至今,仍有許多人懷疑經絡的存在,西方更根本不承認經絡。但近半年前,科學家們在人之皮膚下,才宣報發現了一個新器官間質組織(Interstitium),是由分支細胞和神經構成的網路結構,廣泛存在於粘膜下層、真皮層、筋膜和血管內皮下層等部位,可助人們感覺到針刺的疼痛。

筆者認為,這便是中醫千年前所稱的經絡。為對證此說,筆者把早年收集的醫檔中,有關李定忠教授在1954年,首次發現可見「經絡現象」的相片(見圖二),給讀者參考。通過相中病人的「循經」皮膚病,發現其「經絡線路」與古中醫經絡圖一致,此可給讀者自行對證下,經絡是否客觀存在。

筆者收藏李定忠教授,於1954年首次發現可見「經絡現象」的相片,圖為任脈先天性循經皮膚病。
筆者收藏李定忠教授,於1954年首次發現可見「經絡現象」的相片,圖為手厥陰心包經的先天右心包疣狀痣(圖右),與古中醫圖吻合。

經脈分為「正經」和「奇經」。如下:

「正經」:包括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,合稱「十二經脈」,是聯絡臟腑肢節、溝通上下內外、調節體內各部分的通路。

「奇經」:包括任脈、督脈、沖脈、帶脈、陰蹺脈、陽蹺脈、陰維脈、陽維脈,這就是武俠小說中常說的「奇經八脈」,其作用為統率、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。

中醫:「經脈通,百病除」

任脈和督脈,是「奇經八脈」中最為重要的二脈,其他六脈,則連單獨的腧穴都沒有。

任脈:(見圖三)起於會陰,沿腹部與胸部正中線上,行至下嘴唇,共有24個穴位,如膻中穴、中脘穴、關元穴等。任脈總任一身之陰經,故稱「陰脈之海」,調節十二正經中的肝、脾、肺、心、腎、心包經這六陰經的氣血。「任脈」不通:則會怕熱汗多、消化不良、月經不調、陽痿、性冷淡等症狀。

「任脈」上起下嘴唇,下至會陰,總領人體之陰脈,號稱「陰脈之海」。

督脈:(見圖四)起於會陰,沿腰背正中線上行,至頸後,沿頭部正中線、上行至頭頂的百會穴,經前額下行,過鼻樑,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。督脈共有28個穴位,如長強穴、百會穴、人中穴、腰俞穴、命門穴等。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,故稱「陽脈之海」,調節十二正經中的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膽、胃、膀胱經,這六陽經,統率全身的陽氣。「督脈」不通:則會有虛寒怕冷、手足不溫、疲勞乏力、頸椎痛、腰椎痛、痔瘡、便秘等症。

「督脈」上起上唇齦交穴,經頭頂、背部,下至會陰總督人體之陽脈,號稱「陽脈之海」。

任脈和督脈,居於人體前後的正中,一前一後,一陰一陽,形成一個圓環,統率調節全身的氣血經脈,中醫認為,「任督通,則百脈皆通」,使弱者壯、病者安、老者健……故不可不通!

通「任督二脈」名人例

在金庸小說中,有幾位主角打通「任督二脈」者,武功便登峰造極,如《倚天屠龍記》的張無忌,「他內內外外的真氣激蕩,身上數十處玄關一一衝破,只覺全身經絡之中,有如一條條水銀在到處流轉,舒適無比。」另,如《天龍八部》中的虛竹,《射雕英雄傳》中的黃蓉,也打通了「任督二脈」。

除了虛構的武林高手,在古代,據說唐朝藥王孫思邈,也打通了「任督二脈」,壽高101歲(也有說143歲),他所創的「攝養訣學」,即是打通「任督二脈」的修煉法。至於現代的張錫純和蔣維喬,據他們翔實可靠的記述,也可斷定,這二人也打通了「任督二脈」,如下:

張錫純(1860至1933年):是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「醫學泰斗」,他指出:「通督脈可愈身後之病,通任脈可愈身前之病;督任皆通,元氣流行,精神健旺,至此可以長生矣」,並提倡「煉氣治病法」,即教人打通「任督二脈」之法。

蔣維喬(1873至1958年):是中國近代著名養生家,他自稱:「我自幼多病,身體消瘦骨立;夢遺、頭暈、腰酸、目眩、耳鳴、夜間盜汗,種種徵象,不一而足。」身體弱到了極點,於是,他發現學習道家「小周天」方法,可以治他的病,便開始修習,堅持三個月後,「此後每次入坐,這股熱力,就從尾閭循背後夾脊上升至頂,再由顏面下降至胸腹,督任循環不已」,即打通了「任督二脈」。

蔣維喬,養生大師,自幼體弱多病,打通「任督二脈」之後,「種種(小)毛病一朝全癒」。

這與金庸小說《俠客行》中,石破天的經歷頗為相似,「突然之間,猛覺內息洶湧澎湃,頃刻間,衝破了七八個窒滯之處,竟如一條大川般急速流動起來,自丹田而至頭頂,自頭頂又至丹田,越流越快。」蔣維喬自此後,「身體好像另換一個,非但種種(小)毛病一朝全愈,而且步履輕健,一舉足能走數十里」。

打通「任督」「斷脈」之秘

筆者在過去收集和研閱「任督二脈」的資料中發現,有人認為打通「任督二脈」的關鍵在於「斷脈」。但「斷脈」是一個無科學認定的位置,至今備受爭議之說。話說其大致位於在前胸劍突之下,內至與其相對的後背脊椎間。有傳指「斷脈」的脈管粗約1至1.5毫米,長約60至70毫米,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,直至55至60歲為止。打通「任督二脈」,就是將這腔非科學性和抽象的「不知名物」化開、導出或抽出體外。

據古籍載,「斷脈」所在的前胸劍突鳩尾穴,只有穴,沒有位。因此每個人的鳩尾穴位置不同,且此處距心臟太近,故用手術的方式或借助外力,來打通現今還未完全明確的「任督二脈」,風險極大。

此外,傳言「斷脈」的管壁是一層很薄的膜,極易被破壞。因此,據說日本侵華戰爭時期,罪惡滔天的731部隊,為了找到「斷脈」的位置,做了上千例的活人試驗,均以失敗告終。如上說,「斷脈」易破,一經手術破體,先天原氣便被破壞,這條「斷脈」也隨之消失。這「斷脈」因是未有科學根據,又找不到,故有人據此認為,「斷脈」並不存在。

這條阻斷「任督二脈」的「斷脈」,如此神秘,神龍見首不見尾。而在蔣維喬的自述中,他「任督二脈」的打通,也並沒有提到「斷脈」。故筆者認為,無論「斷脈」存在與否,都不能借助外力去打通,只能依靠自己的心,修煉才可。

打通「任督二脈」的好處

據蔣維喬先生的自述,他自打通「任督二脈」之後,「除偶患外症須醫療外,往往終年可不生病」。即使蔣氏不能像金庸小說那樣,成為武林高手,僅只終年少病少痛,已是養生愛好者,所渴求的境界。一般來說,打通「任督二脈」後的好處,如下:

一、使人健康長壽:道家養生學認為,「任督通,則百脈皆通」,百脈若通,則人體全身的經絡即會自動運轉,人亦輕身如燕,行遠路,也不會覺得太勞累;且不再主靠口鼻來呼吸,而是全身毛細孔也可大助呼吸;人體內的毒素,均會自動從汗毛孔排出體外;任何虛虧的臟腑,均會被自動填補恢復……道家更認為,人的壽命極限為120歲,若修煉得法,打通「任督二脈」後,可突破這一極限。古人或武俠小說、誇大甚至神化了「任督二脈」的作用,筆者認為,打通「任督二脈」的首要作用,是使人健康和長壽。

修真圖,又名「丹成九轉圖」,是道教傳統修真的總綱,圖中記錄了從打通「任督二脈」(百日築基)開始,至達到修真的理想境地。

二、有助防病治病:任脈總任一身陰經,督脈總督一身陽經。這兩條重要的經脈,與人體許多疾病相關,如下:

任脈的穴位,與婦科、脾胃、心肺疾病相關。如婦科方面的月經不調、痛經、崩漏滯下等;脾胃方面則有胃痛、胃脹、嘔吐、呃逆、腸鳴等;心肺方面則有胸痹心痛、心悸、咳喘、呼吸困難等。

督脈為陽脈之海,與其循行規律密切相關。《素問》載:「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」,督脈循行不利的話,可導致脊骨方面的疾病,如脊背強直、角弓反張等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督脈之別……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,高搖之」,督脈入腦、貫心,故督脈為病,便常有中風、癇疾、癲狂、健忘等神志疾病、以及頭痛、頭重、眩暈等頭部疾病。此外,督脈貫腎、並足少陰、太陽經,故督脈與不孕不育、癃閉、遺尿、痔瘡、沖疝等有關。

所以,道家養生十分重視「任督二脈」的運行。人自出生後,先天元氣日削月減,再加上物欲耗損,人的精氣已不足,需煉精化氣、還精補腦、心腎相交、水火既濟,使人體固本還元,堅實人體根基。道家將氣機沿著「任督二脈」運行的軌道,稱為「小周天」(見圖五)。煉成「小周天」後,繼續修煉,則會打通「奇經八脈」,即是道家所指的「大周天」。

「任督二脈」,即是道家所指的「小周天」,可使弱者壯、老者健、病者安。

打通「任督二脈」常用法

靜坐呼吸法:

呼氣的時候,氣息沿著任脈,自上而下,從兩乳間的膻中穴,降到丹田;吸氣的時候,氣息沿著督脈,從下往上,直到頭頂。一呼一吸,沿著「任督二脈」形成一個圓環,使氣血暢通,然後則會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:「真氣從之,病安從入」。

修習此法時,宜穿寬鬆的衣服,在床上或凳上,從容盤腿而坐,不思、不看、不聽、不動,呼氣時開口,吸氣時,舌抵上齶,如此循環,如正確繼續鍛煉,三個月後,即道家所說的「百日築基」,小腹大多會產生微微熱氣感,堅持鍛煉,便可一步步地走向打通「任督二脈」之門。

蔣維喬先生有慧根、心能定、能靜、有毅力,「每天子、午、卯、酉四次,每次一至二小時」,如此將近三個月,便慢慢打通了「任督二脈」,自此身體越來越好。

捏脊:

此舉只可作為輔助打通「任督二脈」之法,即用大拇指和食指,從脊椎末端的肌肉開始,沿著脊椎向上,一直捏到脖子。然後再用食指和中指,從頸部往下,沿著脊椎捋順下來。以此來刺激督脈,使「任督二脈」相呼應,最終達到「任督二脈」融匯貫通。捏脊的力度適中,忌過大,免傷脊椎。

常見「通經活絡」法

中醫謂:「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」,在日常生活中,工作和生活的壓力;不良生活習慣,如熬夜、不運動、飲食不規律等;年老體衰;以及「寒」、「熱」、「濕」、「暑」等外邪侵襲,都會使經絡阻塞。要保持身體經絡暢通,常用法如下:

飲食調節:平時適量食用蔥、蒜、海帶、黑大豆、海藻、蘿蔔、油菜、金橘、山楂、陳皮等行氣活血的食物;

運動調節:「動則不衰」,經常適量運動,曬太陽,出微汗等,可使氣血周流全身、經絡暢通;

情緒調節:心情不好,則身體氣機易鬱結,進而使經絡不通。故情緒不佳時,要及時調整情緒,心情好,經絡才能暢通。

中醫調理:如適當地做艾灸、刮痧、按摩、藥浴、拔火罐、推拿、吃中藥……等,皆有助通經活絡。

打通「任督二脈」要注意

  • 靜坐呼吸的時間,可選在早起或臨睡前,若是退休在家者,午前或午後也可。每次靜坐的時間長度,以腿部酸麻為限,一般為十五至三十分鐘。習慣後,可適度增時長。
  • 靜坐的位置,應選避風處。因靜坐時,毛孔會比平時疏鬆,易為風寒所侵;
  • 切記用力呼吸,或拱背挺肩使後頸用力提升,須以意識引導氣息上升,否則徒勞無功;
  • 靜坐宜在飯後一個半小時,食太飽,不宜立即靜坐;
  • 天氣寒冷時,注意保暖,尤其是膝部和背部。

專家名言:李思齊博士

李思齊博士:學術界公認的養生權威,宮廷養生學家。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、香港大學中文學會、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,韓國全南大學東亞研究所等,曾分別頒贈「中草藥世家」、「養生泰斗」、「中藥世家」、「瑤浴傳承」等榮譽橫匾,以表揚其在中醫藥上的貢獻。

李教授過去在香港大學等,有多份領導要職,使她常有機會接觸到世界頂尖的學術和人物,給她作研究題材,其後才分別在《信報》和《信報月刊》,寫成具承傳價值的文章,大受好評。

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