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「濕熱」一詞相信大家也不陌生,但為何亞洲人濕熱問題特別嚴重,與生活環境又有何關係?中醫博士溫愛詩將和大家詳細講解濕熱原因和濕重症狀,並公開代代相傳的袪濕湯水秘方,有健脾袪濕、潤燥、寧神安眠、清肝熱和潤肺作用,除了老少咸宜外,更是四季皆宜,適量飲用可以解決濕熱!
濕熱是甚麼?
在中醫角度,大自然氣候變化可歸納為「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」六氣,是萬物生長必要的元素,平日與人體和平共存。但當環境因素發生變化,例如春季潮濕天氣逐漸增多,氣候改變,六氣就會變動,成為六邪,侵襲人體。六氣當中,如果「濕」過重,便有機會令體內濕氣日漸積聚,導致濕邪侵襲人體不同臟腑,最終致病。
濕熱的原因?
濕熱與氣候有密切關係,以香港為例,她處於中國南方,亦即傳統所說的嶺南地帶,擁有嶺南氣候。此地帶自古以來山林瘴氣,多山、多濕、多熱,所以歷史上也是病菌和瘟疫瘧疾的地方,經常爆發傳染病。嶺南地帶平均每年有8至10個月,濕度都超過70%,氣溫亦長期處於25度以上。而香港更是「南中之南」,位於南中國海,所以香港人濕熱症狀更明顯。
另一個導致濕熱的原因與飲食有關。都市人生活緊張,食無定時,有些人更會暴飲暴食,久不久便吃煎炸食物、自助餐、燒烤和火鍋,增加脾胃負擔,導致水液在體內無法正常運化,形成濕邪干擾的問題。
特別是麻辣火鍋。麻辣火鍋多由四川傳入,由於當地氣候「濕夾寒」,所以四川人常進食也不覺太大問題,可是香港「濕夾熱」,經常進食麻辣火鍋則會加重濕熱症狀。
快速自測濕熱症狀
如何檢視自己是否濕熱?濕熱其實有數大症狀:
外觀
濕熱者因為濕困脾土,所以面色偏黃,油脂較多,毛孔粗大,皮膚一般較差
氣味
口氣較大,汗液容易有臭味或顏色偏黃
消化系統
消化系統欠佳,以致脷苔比較厚或者偏黃,亦有機會常感胃漲有胃氣。濕熱者更常有排便問題,要不便秘,要不排泄物比較黏,稱為濕熱便
精神狀態
由於濕是陰邪,會阻礙陽氣和氣機,影響人體的氣升降和出入,令人容易感到疲勞,睡覺後仍然提不起精神
如果有以上1至2項症狀,就很大機會有濕熱問題
中醫博士祖傳祛濕湯
不論是甚麼原因引起的濕熱問題,只要病情不太嚴重,都可以透過食療改善。坊間有多款健脾袪濕湯,今天為大家介紹的,是中醫博士溫愛詩代代相傳,再加上用自身中醫知識,重新調整的家庭祛濕湯水。
祛濕湯材料
淮山藥20克(健脾滋陰)
乾百合15克(清肺潤肺,養顏美膚)
茯神20克(袪濕利水,寧神安眠)
廣陳皮1個(化痰止咳,健脾和胃)
無花果乾3個(清肝熱,潤肺)
炒扁豆20克(燥濕利水,豐富蛋白質和鈣質,補充雌激素)
生薏米20克、熟薏米10克(袪濕利小便)
西施骨 300克(補充骨膠原)
蜜棗2個
粟米1條
紅蘿蔔1條
祛濕湯做法
1.清水洗中藥材
2.西施骨汆水
3.陳皮浸1小時
4.加水,水量為材料的3倍
5.中小火煲1.5至2小時
祛濕湯功用
健脾袪濕、清肝寧神
任何年紀人士都可飲用,特別適合濕疹人士,或有痕癢、乾燥和脫皮人士使用,有袪濕潤肺功用,能夠平衡皮膚油脂分泌。另外喉嚨有痰,經常疲倦咳嗽人士也可多喝此湯,紓緩症狀。
結語
濕熱看似無關痛癢,但如果不理會,累積起來將對健康造成很大威脅。所以平日應多加留意,維持飲食均衡,定期做運動流汗,適時預防及改善濕熱症狀。
温愛詩 醫學博士
香港註冊中醫,考獲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及中醫針灸學碩士,並獲取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(皮膚科),是為嶺南補土派及嶺南皮膚病流派傳承人。另外也是養生美食設計及策劃,以及研發師(醫學級護膚品/功能保健食品)。温博士遊歷世界探索不同文化,潛心研究發掘道地養生美食,宏掦中醫藥「治未病」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