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內容

改善睡眠靠 5 招 調整時間 嘗試小睡

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,不盡相同,專家通常建議每晚7至9小時,但睡眠質素更是關鍵。

目錄

【瞓得好精神好】世界上,睡眠不足的人為數不少,美國約有5000萬至7000萬人,「睡眠不足」甚至成為流行病,以下是BBC引述科學研究整理的「最佳睡眠指南」:

‧雙相睡眠

若在半夜醒來,人們有時會感到焦慮,因我們普遍認為應該每日需要睡夠8小時。數千年來,人類的睡眠模式並非持續8小時的「單段睡眠」,而是分為兩個階段。人們會先進行一段短暫的「第一睡眠」,然後醒來做些家務、閒聊,幾個小時後再次入睡,直到天亮。

「雙相睡眠」的習慣,直到1990年代由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歷史學教授Roger Ekirch重新發掘出來。他認為,了解這種睡眠模式能幫助人們重新理解失眠,減少半夜醒來時的焦慮感。

‧隨季節調整時間

春天來臨,所需要的睡眠時間或會變少,早晨起床變得輕鬆,這是人類季節性的變化。研究顯示黑暗寒冬數月中,人類需要的睡眠時間長過夏天。

德國研究,人類在12月的深層睡眠(deep sleep)與快速動眼期(REM)睡眠的時間比6月更長。REM睡眠是最活躍的睡眠階段,這階段會做夢,心跳增加;深層睡眠則是身體修復肌肉和組織、鞏固長期記憶的關鍵時刻。

‧嘗試小睡

世界上不少國家,小睡是生活的一部分。研究顯示,規律的小睡對健康益處甚大。2023年研究,經常小睡,能幫助大腦保持較大體積,延緩腦退化3至6年,減低血管性失智症等風險。

時間不超過15分鐘的短睡眠,能顯著提升大腦認知表現,效果可持續長達3小時。不過,關鍵在於掌握小睡的長度(睡超過20分鐘便進入深層睡眠),選擇下午時間小睡,以免影響晚上正常睡眠。

‧「微睡眠」風險

有些僅持續幾秒鐘的「微睡眠」,可能帶來嚴重的危險,尤其是駕駛時。日本某貨車公司研究,分析52名司機的行車紀錄儀。結果發現,三分之二在撞車前曾出現「微睡眠」跡象。

微睡眠最常發生在嗜睡症患者或長期睡眠不足的人,連續14日每晚只睡6小時,發生微睡眠的頻率與整晚不睡的人相當。若經常出現微睡眠,很可能是長期睡眠不足的警號。

‧「質」重要過「量」

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,不盡相同,專家通常建議每晚7至9小時,但睡眠質素更是關鍵。如果一夜未能熟睡,翌日更容易疲憊。

部份原因是睡眠過程中,大腦會透過腦脊液清除累積的廢物與毒素。過程被稱為「膠淋巴系統」(glymphatic system),每日同一時間運作是最理想的情況。因此,規律的入睡時間,能夠確保睡眠的最佳品質,而非單純只看睡眠時數。

瀏覽健康嗎其他平台🔎Youtube播放清單及優惠資訊 linkby.tw/healthcodehk

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