醃漬物種類多,肉類有香腸、火腿;植物如醃酸菜、鹹菜等;醬料有醋、醬油,還有豆類有腐乳、味噌、豆豉等。醃漬物雖有刺激胃口、增進食慾的效果,但它一向給人高鹽、高糖的印象,鈉含量十分高,但其實只要適量食用,醃漬物可發揮維持腸道酸鹼值等健康功效。
醃漬物兩大功效:
1. 有利腸胃
醃漬產品可分發酵和無發酵,未經發酵的醃漬物如鹽漬青瓜、菜心等,醃製至蔬菜入味,就能直接食用。但像味噌、豆腐乳、韓式泡菜等經發酵的食品,發酵過程會產生乳酸菌、酵母菌等益生菌,乳酸菌能補充腸道好菌,有利維持腸道酸鹼值,防止腸道鹼性過高,避免滋生過多壞菌。
2. 部分發酵品會產生維他命K
醃漬物在發酵過程中,能分解食物當中的蛋白質,轉變成較小分子,有利吸收胺基酸。像納豆等醃漬品,不僅具有蛋白質,也能補充腸道的好菌,更會在發酵過程中,產生原來不含的維他命K營養素。維他命K是不可或缺的脂溶性微量營養素,對人體維持正常凝血功能有顯著作用。
維他命B、C 易流失
但在醃製過程中,醃漬物也會較易流失部分營養,如水溶性維他命B、C等;當醃漬蔬菜切得太細,鈣、鎂、鉀離子等營養也比較容易流失。
高鈉醃漬物應適量攝取
醃製過程加入鹽,能延長保存期限及抑制壞菌滋生,保留好菌。不過,食用醃漬物最擔心鈉太高。醃漬品在醃製期間會視乎食材而放入不同分量的鹽,傳統醃鹹菜至少有20%鹽,泡菜則有3%,而大眾常吃的腐乳,為講求低鹽醃製,現在會額外加酒,抑制壞菌滋生。總之高鈉的醃漬物都應適量攝取。
吃醃漬物小貼士
1.購買前看清楚鈉含量
根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顯示,每100克食物含有超過500毫克的鈉,即屬高鈉食品,須控制食用分量。
2.容器凸起代表壞菌已滋生
當醃漬食品出現異味及異常顏色,代表已滋生細菌。而存放在罐頭、玻璃罐的醃漬食品,在滋生壞菌後會產生氣體,令容器的表面明顯突起,建議勿再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