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風起關節痛 按摩四穴緩解

秋高氣爽,早晚氣溫溫差加大,很多疾病最容易在秋天這個季節出現。因為天氣轉涼,人們很容易出現一些腰酸背痛以及腿關節的疼痛。如果關節痛伴有出現紅腫和屈伸不利,有機會是患上關節炎。

中醫觀點看關節炎,認為原因多為痰瘀互結、氣血不行,古稱「痺證」。痺證可分為「風痺」、「寒痺」、「濕痺」。
風痺:又稱「行痺」,疼痛位置不固定,手腳可能同時出現關節痠痛的症狀,且痛感來得快去得快,符合「風濕性關節炎」的特色。
寒痺:又稱「痛痺」,寒氣凝滯後,立即阻礙氣血運動,以致疼痛難耐和腫脹,發病時症狀非常顯著,和現代醫學的「痛風」相符。
濕痺:濕氣較盛,肌膚和關節容易麻木、沉重、無力,疼痛部位固定,因此又稱為「著痺」。而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經長期磨損,可能造成肌肉萎縮或關節活動受限,好發位置為膝蓋,和濕痺的症狀較符合。
中醫建議,如果遇上秋季關節痛,可以先按摩四大穴位緩解疼痛感,大家在日常生活上都可以自癒一下。
一、大椎穴
取穴:低頭時,頸背相接處隆起骨頭的下方凹陷處。
按法:先左手後右手,四指併攏放於頸項部,反覆斜擦大椎穴30-50次,若擦後局部發熱,則效果最佳。
二、外關穴
取穴:手背向上,手腕朝手肘的三指處。
按法:一邊緩緩吐氣,用力按壓2秒鐘,反覆5次,再以同次數按壓對側。
三、曲池穴
取穴:肘關節外側,肘彎起後橫紋凹陷處。
按法:以大拇指指腹掐按,先左手後右手,每次約1-3分鐘。
注意:按摩曲池穴容易造成流產,孕婦禁用。
四、百里穴
取穴:腿後側,膝彎曲皺褶,向下約五厘米處。
按法:左右交替,一面吐氣,一面壓6秒鐘,反覆10次,每天操作數次。
如果患處腫脹、發炎的話,不可按壓患處,只在患處附近緩緩按壓即可。

發表評論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