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打進香港市場,「植物肉」(plant-based meat)成了不少環保人士和素食者「想吃肉」的代替品。植物肉標榜零膽固醇、零激素、鐵質甚至比真牛肉還要多,就算賣得比真肉還要貴,仍吸引捧場客。那這些「肉」真的可以完全取代真肉嗎?它們又有何好處和壞處?
有充夠蛋白質
植物肉的蛋白質含量與來源非常一致,例如豌豆、大豆、小麥、米、綠豆、馬鈴薯的蛋白質,其中以豌豆蛋白、大豆蛋白為最大宗。在蛋白質組成、含量、消化能力等角度來看,植物肉算是完美的。
膳食纖維高
植物肉的主要原材料是大豆,它含有的膳食纖維較鮮肉高,每100克植物肉含有的膳食纖維比吃一碗煮熟的白菜要高,膳食纖維可增加餐後飽肚感和幫助預防便秘。
不是所有「植物肉」也是素
「植物肉」有兩類,一是利用大豆蛋白製成的,另一類是通過動物幹細胞培育而成的,素食者購買時尤其要注意成份,以免誤食。目前香港市場出售的主要是前者。
飽和脂肪多
植物蛋白缺乏油份,因此植物肉常以椰子油、菜籽油、大豆油、葵花油等植物油補強,其中椰子油更是植物肉的「飽和脂肪」擔當,椰子油在健康議題上一直有爭議,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尚待釐清,主流意見認為飽和脂肪對人體是有風險的,因此椰子油飽和脂肪吃多了,不比攝取肉類飽和脂肪好上多少。
鐵質難吸收
鐵質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,分別來自動物性和植物性食物,來自植物的鐵質吸收率較低,而且植物肉始終是加工製品,額外添加了穩定劑、調味劑,鈉含量較新鮮肉類高,如果在烹調過程中再加鹽份,鈉攝取量會超標,影響腎功能。
植物肉非萬能。奉行真正素食,或多菜少肉,以及低溫、少油、少糖、少鹽的烹飪原則,也能達到環保和均衡飲食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