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眠六大錯誤損健康

面對疫情困擾,工作、生活壓力大,要睡一個好覺並不容易,錯誤的睡眠觀也大大損害健康。美國紐約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總結常犯的六大錯誤:


錯誤觀念一:不需要睡得太久
有人認為睡太久是浪費寶貴時間,尤其是工作繁重的政商界領袖,例如曾稱每晚只睡4小時的英國已故前首相「鐵娘子」戴卓爾夫人,以及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。
但研究人員形容,每天睡不夠5小時也健康這個觀念,是對公眾健康最大損害的觀念之一。首席研究員 Rebecca Robbins博士指出,有大量證據顯示經常睡少於5小時,會大大增加健康受損的風險,包括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病風險,縮短預期壽命。研究人員建議,大家應該盡量爭取每晚睡7至8小時,才算足夠。

錯誤觀念二:睡前喝點酒有助睡眠
不少人視之為習慣,小酌一杯才上床睡覺。但研究指出,無論飲果酒、威士忌,抑或一罐啤酒都會影響睡眠質素。
Rebecca Robbins博士表示,睡前飲杯酒的確可能有助入睡,但會明顯降低夜間休息的質素,尤其干擾後半段的睡眠,這段期間一般都會進入「快速動眼睡眠」(REM,rapid eye movement),對腦部休息及重整記憶力非常重要。再者,酒精有利尿作用,或讓你半夜不時要起床小解,進一步損害睡眠質素。

錯誤觀念三:睡前在床上看電視有助放鬆
不少人的床前可能有部電視,方便睡前看看,希望放鬆自己,亦有不少年輕人在床上用手機或平板電腦讓自己「放空」。
但研究人員指出,臨睡前電視一般會播放晚間新聞,內容可能讓你更大壓力和緊張,導致失眠更嚴重, 而研究亦確認,電子設備發出的藍光可能會延緩人體產生「褪黑激素」,這種激素有助於人體進入睡眠狀態。

錯誤觀念四:睡不著覺也不要落床
不少人會形容失眠時伴隨「典床典蓆」,「典典吓」就會睡著,堅持怎樣翻來覆去都不下床。
研究發現,其實不應再繼續試圖強逼自己入睡,反而應該下床活動一下,建議可以起身做些不用思考都可完成的事,例如把襪子或衣物疊起來。Rebecca Robbins博士指出,健康的人一般需要約15分鐘就可入眠,如果長時間不能入睡,不如索性起床換一換環境。

錯誤觀念五:鬧鐘響後再睡一會
你的床前可能多過一個鬧鐘,甚至手機上會設置十幾個相隔幾分鐘的鬧鐘,每早起床時一個一個熄掉,以爭取多幾分鐘的睡眠,以為這樣就可以「補眠」?
但研究人員認為,鬧鐘響了就應該起床。 Rebecca Robbins博士指,即使這樣起床時你可能感到昏昏欲睡,但不應受到「可以瞓多陣」這想法的誘惑,因為這段斷斷續續的睡眠,會損害精神的堅韌度 (mental flexibility),亦會為情緒帶來負面影響。

錯誤觀念六:打鼻鼾對身體無害
你的伴侶或家中長輩,甚至你自己都可能有打鼻鼾的情況,嚴重的對身邊人構成滋擾,但有些人可能認為睡覺時必然會打鼻鼾,對身體無害。
但這觀念大錯特錯,近年愈來愈受關注的睡眠窒息症,最重要徵狀就是打鼻鼾,因為鼻鼾會令喉嚨肌肉放鬆,導致喉嚨狹窄,令人們呼吸暫停。有這徵狀的人更可能伴隨患有高血壓、心律不整 、甚至有突發心臟病或中風等風險。

發表評論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