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委會測試77款薯片零食 9成含致癌物

疫情肆虐,市民搶購防疫用品、柴米油鹽之餘,大包細包的零食亦成搶購目標。零食不單「熱氣」,也有潛在健康風險。

消委會測試市面67款預先包裝香脆零食樣本,包括薯片、蝦片、蝦條,以及粟米脆片等,另外測試10款由快餐店購買的非預先包裝薯條、薯格、薯餅。合共77款零食,可歸納出三大「罪狀」:

1. 含致癌物「丙烯酰胺」
有70款樣本,包括全部29款預先包裝薯片、薯條都檢出含可致癌物「丙烯酰胺」,其中9款含量,更超出歐盟法定每公斤750微克基準水平。

消委會提醒,丙烯酰胺是一種廣泛應用的工業用物質,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「可能令人類致癌」(第2A組),部分馬鈴薯經油炸等高溫程序產生。消委會期望本港研究參照歐盟做法,設定丙烯酰胺含量基準水平,建議食品廠致力減低含量。

2. 高脂肪
幾乎全部預先包裝薯片及薯條樣本都屬高脂肪食品,當中3款的總脂肪含量,比食安中心訂出的「高脂食物」參考水平 (每100克總脂肪高於20克) 高出超過一倍。而38款蔬菜、粟米脆片、蝦片等樣本,有27款樣本屬高脂食物。

3. 高鈉
雖然預先包裝的蝦片及蝦條、粟米脆片及粟米條,以及藜麥片這三類零食,丙烯酰胺及總脂肪含量相對較低,表現較好,但平均鈉含量較薯片及薯條高。消委會提醒,過量攝取鈉有機會增加患高血壓風險。

發表評論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