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學沒有非典型肺炎或類似的病名,但認為肺炎是肺系 (呼吸系統) 的外感熱病,以發熱、惡寒 (發冷)、咳嗽、胸痛、口渴、汗出為主要症狀,而且起病急驟,傳變迅速。至於2003年曾經在全球肆虐的非典及目前的武漢肺炎,其病情與中醫學所描述的肺系外感熱病情況相似,屬中醫學的溫病 (急性外感熱病) 範疇,類似春溫,但又不盡相同;且由於傳染性強,更可納入溫疫 (瘟疫) 之列。
本病的病因多由於感受溫邪 (概指外在的病原微生物,包括細菌、支原體、病毒等,但中醫對此等微生物並無具體認識) 和本身正氣 (相當於抵抗力) 不足有關。中醫認為「正氣存內、邪不可干」,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當人體由於飲食不節、起居無常、或過度疲勞時,身體的陰陽失調,正氣便容易受損,導致衛外能力 (抵抗力) 下降,此時溫邪便乘虛而入,引發本病。
早在兩千多年前,中醫學已提出了預防疾病的概念,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」,就是預防勝於治療的意思。中醫藥學發展至清代,溫病學說得以確立,清代王清任於《醫林改錯》說:「遇天行觸濁氣之瘟疫,由口鼻而入氣管,由氣管達于血管」。吳又可在《溫疫論》中更明確提出癘氣 (具有強烈傳染性,並能引起播散、流行的一類致病因素)「從口鼻而入」,並說:「邪之所著,有天受、有傳染。」其後葉天士有「溫邪上受」之說,都是強調溫病可由呼吸道或口腔傳染。由於古代醫家對溫病的傳染性、傳播途徑和傳播媒介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,所以發展了具有中醫中藥特色的一些預防溫病的方法。
《溫病經緯》指出: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。」中醫所主的肺,相當於以肺部、支氣管和氣管為主構成的功能單位。肺居上焦 (相當於胸腔範圍),且位於內臟的最高位,故稱「華蓋」之臟,上連咽喉,開竅於鼻 (指肺通過鼻竅與外界相通),鼻與喉相通而聯於肺,鼻和喉是呼吸的門戶,與肺臟組成了肺系,故除了「鼻為肺竅」外,亦有「喉為肺之門戶」的說法。正由於肺開竅於鼻而與喉直接相通,所以外邪襲肺,多從鼻喉而入。據估計,武漢肺炎病原體(即新冠狀病毒)極可能從口、鼻及眼睛 (通過淚管與鼻相通) 等進入肺部,引發肺炎,與中醫的理論不謀而合。

竹蔗茅根紅蘿蔔水 (3 ~ 4人量)
材料:竹蔗半斤、鮮白茅根半斤、紅蘿蔔1斤、荸薺(馬蹄)半斤、竹葉4錢。
製法:洗淨材料,竹蔗破開;紅蘿蔔斬件;馬蹄切去頭尾,切開兩半;用10碗水以猛火煮沸,再收慢火煎約45分鐘即可飲服。
功效:竹蔗生津潤燥,益氣和中;白茅根清熱利尿,生津止渴;紅蘿蔔清熱解毒,補肝明目;荸薺清熱生津;竹葉清心除煩,利尿通淋。適合熱性人士飲用,表現為容易心煩氣躁、口糜、小便黃。
作者簡介
作者學貫中西,現為臨床生化顧問及香港註冊中醫師。早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臨床生化博士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博士學位,並取得英國生物醫療科學學院高級院士、英國皇家化學學院高級院士,是認可化驗師及特許科學家。現任香港衞生護理專業人員協會會長及亞洲抗衰老協會會長。